帛書甲本隸書
1)帛書甲本列取馬王堆帛書甲本殘留原字。
2)馬王堆帛書甲本缺字,以帛書乙本補之(-50%灰色);帛書甲、乙均缺字,以河上公本補之(-25%灰色)。
3)通篇相似位置帛書乙本用字與帛書甲本用字不同時,取帛書甲本上下文用字(-40%灰色)。
帛書乙本隸書
1)乙本列取馬王堆帛書乙本殘留原字。
2)馬王堆帛書乙本缺字,以帛書甲本補之(-50%灰色);帛書甲、乙均缺字,以河上公本補之(-25%灰色)。
3)通篇相似位置帛書甲本用字與帛書乙本用字不同時,取帛書乙本上下文用字(-40%灰色)。
甲乙互補楷體
1)帛書甲本、乙本同,取甲本。
2)帛書甲本、乙本不同,取甲本。
3)明顯可辨別帛書甲本避諱,乙本不避諱,取乙本。
4)帛書甲本和乙本皆缺字、甲本或乙本缺字且無法辨別其意,取河上公本。
5)明顯可辨別河上公本音或意不對,以相近音、形簡體字回溯小篆、金文,辨析傳抄形變可能性,推測金文原字,反推隸書字形,定甲乙互補列。
河上公本草體
依河上公章句,省略與帛書甲、乙本無對應部分。
繁體行楷
依簡體列直接套用行楷繁體字體。
簡體行書
1)以甲乙互補列為準。
2)甲乙互補列字形無對應簡體字,參河上公本。
3)明顯可辨別河上公本音或意不對,以相近音、形簡體字回溯小篆、金文,辨析傳抄形變可能性,推測金文、小篆原字,定簡體字。
4)仍有不能確定之字,依上下文形、音、意韻律美原則取意義相近字。
拼音
簡體列漢語拼音。
字碼
字序號。
德經
一章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上德無為,而無以為也;上仁為之,而無以為也;上義為之,而有以為也;上禮為之,而莫之應也,則攘臂而乃之,故失道矣!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夫,禮者,忠信之泊而亂之首也;前識者,道之華而愚之首也。
是以,大丈夫,居其厚而不居其泊,居其實而不居其華。故,去皮取此。
二章
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浴得一以盈,侯王得一而以爲正,其致之也。謂天毋已清將恐裂,謂地毋已寧將恐發,謂神毋已靈將恐歇,謂浴毋已盈將恐渴,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。故,必貴而以賤爲本,必高矣而以下爲基。夫是以,侯王自謂孤寡不穀,此其賤之本與?非也。故,致數與,無與。是故,不欲祿,祿若玉,硌硌若石。
三章
上士聞道,堇能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,弗笑不足以爲道。
是以,建言有之曰:明道如費,進道如芮,夷道如類,上德如浴,大白如辱,廣德如不足,建德如偷,質真如渝,大方無禺,大器免成,大音希聲,天象無刑,道隱無名。夫唯道,善始且善成。
四章
反也者,道之動也;弱也者,道之用也。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
五章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;萬物負陰而抱陽,中氣以爲和。
天下之所惡,唯孤寡不穀,而王公以自名也。勿或,損之而益,益之而損。故人覲殷死,議而教人,強良者不得死,我將以爲學父。
六章
天下之至柔,馳騁於天下之致堅,無有入於無間,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。不言之教,無為之益,天下希能及之矣!
七章
名與身孰親?身與貨孰多?得與亡孰病?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。故,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
八章
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;大盈若沖,其用不窮;大直如詘,大巧如拙,大贏如絀。躁勝寒,靚勝炅,請靚可以爲天下正。
九章
天下有道,卻走馬以糞;天下無道,戎馬生於郊。罪莫大於可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慘於欲得。故,知足之足,恆足矣!
十章
不出於戶,以知天下;不規於牖,以知天道。其出也彌遠,其知彌少。
是以,聖人不行而知,不見而名,弗為而成。
十一章
爲學者日益,聞道者日損,損之有損,以至於無為,無為而無不為。
將欲取天下也,恆以無事,及其有事也,不足以取天下也。
十二章
聖人無恆心,以百省之心爲心。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,德善也;信者信之,不信者亦信之,德信也。聖人之在天下,翕翕焉,為天下渾心。百姓皆屬其耳目焉!聖人皆孩之。
十三章
出生入死,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而民生生,動之皆死地之十有三,夫何故也?以其生生也!蓋聞善執生者,陵行不避兕虎,入軍不被甲兵;兕無所揣其角,虎無所措其爪,兵無所容其刃,夫何故也?以其無死地焉!
十四章
道生之而德畜之,物刑之而器成之。
是以,萬物尊道而貴德。道之尊,德之貴也,夫莫之爵也,而恆自然也。
道生之,畜之,長之,遂之,亭之,毒之,養之,復之。生而弗有也,為而弗寺也,長而勿宰也,此之謂玄德。
十五章
天下有始,以爲天下母;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,復守其母,沒身不殆。
塞其悶,閉其門,終身不堇;啓其悶,濟其事,終身不棘。
見小曰明,守柔曰強,用其光,復歸其明。
十六章
毋道身央,是謂襲常,使我拮有知也。行於大道,唯他是畏。大道甚夷,民甚好解;朝甚除,田甚蕪,倉甚虛;服文采,帶利劍,厭食,貨財有餘,是謂盜夸。盜夸,非道也。
十七章
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脫,子孫以祭祀不絕。修之身其德乃真,修之家其德有餘,修之鄉其德乃長,修之邦其德乃峯,修之天下其德乃博。以身觀身,以鄉觀鄉,以邦觀邦,以天下觀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?以此。
十八章
含德之厚者,比於赤子;蜂蝲猥地弗螫,攫鳥猛獸弗搏;骨弱筋柔而握固,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,精之至也;終日號而不憂,和之至也;和曰常,知和曰明,益生曰祥,心使氣曰強。物壯即老,謂之不道,不道早已。
十九章
知者弗言,言者弗知。塞其悶,閉其門,和其光,同其塵,坐其兌,解其紛,是謂玄同。
故,不可得而親,亦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亦不可得而害;不可得而貴,亦不可得而賤,故爲天下貴。
二十章
以正之邦,以畸用兵,以無事取天下。吾何以知其然也哉?夫,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,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,人多知而何物茲起,法物茲章而盜賊多有。
是以,聖人之言曰:我無為也而民自化,我好靜而民自正,我無事民自富,我欲不欲而民自朴。
廿一章
其正悶悶,其民屯屯;其正察察,其邦夬夬。
禍,福之所倚;福,禍之所伏,孰知其極?其無正也,正復爲畸,善復爲妖。
人之迷也,其日固久矣!是以,方而不割,兼而不刺,直而不紲,光而不眺。
廿二章
治人事天莫若嗇。夫唯嗇,是以早服;早服是謂之重積德;重積德則無不克;無不克則莫知其極;莫知其極可以有國;有國之母可以長久,是謂深根固氐,長生久視之道也。
廿三章
治大邦若烹小鮮。以道立天下,其鬼不神;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人;非其神不傷人,聖人亦弗傷也。夫兩不相傷,故德交歸焉。
廿四章
大邦者,下流也,天下之牝也,天下之郊也。牝恆以靚勝牡,爲其靚也,故宜爲下。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,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。故,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故,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,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。夫,皆得其欲,則大者宜爲下。
廿五章
道者,萬物之注也,善人之葆也,不善人之所葆也。
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賀。人人之不善,何棄之有也?故,立天子,置三卿,雖有共之璧,以先駟馬,不善坐而進此。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?不謂求以得,有罪以免輿?故爲天下貴。
廿六章
為無為,事無事,味無未。大小多少,報怨以德。
圖難乎於其易也,為大於其細也。天下之難作於易,天下之大作於細。
是以,聖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
夫,輕諾必寡信,多易必多難。是以,聖人猷難之,故終於無難。
廿七章
其安也,易持也;其未兆也,易謀也;其脆也,易判也;其微也,易散也。為之於其未有也,治之於其未亂也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,九成之台作於羸土,百仁之高台於足下。
為之者敗之,執之者失之。
是以,聖人無為也,故無敗也;無執也,故無失也。
民之從事,恆於其成事而敗之。故,慎終若始,則無敗事矣!
是以,聖人慾不欲,而不貴難得之貨;學不學,而復衆人之所過;能輔萬物之自然,而弗敢為。
廿八章
故曰:爲道者,非以明民也,將以愚之也。民之難治也,以其知也,故,以知知邦,邦之賊也;以不知知邦,邦之德也;恆知此兩者,亦稽式也;恆知稽式,此謂玄德。玄德深矣!遠矣!與物反矣!乃至大順。
廿九章
江海所以能爲百浴王者,以其善下之也,是以能爲百浴王。
是以,聖人之欲上民也,必以其言下之;其欲先民也,必以其身後之。故,居前而民弗害也,居上而民弗重也,天下樂隼而弗厭也。非以其無諍與?故,天下莫能與諍。
三十章
小邦寡民,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,使民重死而遠送;有車周無所乘之,有甲兵無所陳之,使民復結繩而用之;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樂其俗;鄰邦相望,雞狗之聲相聞,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。
卅一章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;善者不多,多者不善。聖人無積,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予人己愈多。故,天之道利而不害,人之道為而弗爭。
卅二章
天下皆謂我大,大而不宵。夫唯大,故不宵。若宵,細久矣!
我恆有三葆之,一曰慈,二曰檢,三曰不敢爲天下先。夫,慈故能勇,檢故能廣,不敢爲天下先,故能爲成事長。今舍其慈且勇,舍其後且先,則必死矣!夫慈,以單則勝,以守則固;天將建之,汝以慈垣之。
卅三章
善爲士者不武,善戰者不怒,善勝敵者弗與,善用人者爲之下,是謂不諍之德,是謂用人,是謂天古之極也。
卅四章
用兵有言曰:吾不敢爲主而爲客,吾不進寸而芮尺。是謂:行無行,攘無臂,執無兵,乃無敵矣!
禍莫於於無適。無適近亡吾葆矣!故,稱兵相若,則哀者勝矣!
卅五章
吾言甚易知也,甚易行也;而人莫之能知也,而莫之能行也。言有君,事有宗,其唯無知也,是以不我知。知者希也,則我貴矣!
是以,聖人被褐而懷玉。
卅六章
知不知,尚矣!不知不知,病矣!是以,聖人之不病,以其病病也,是以不病。
卅七章
民之不畏畏,則大畏將至矣!毋閘其所居,毋厭其所生,夫唯弗厭,是以不厭。
是以,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,自愛而不自貴也。故,去被取此。
卅八章
勇於敢者則殺,勇於不敢則栝;此兩者,或利或害,天之所惡,孰知其故?
天之道,不單而善勝,不言而善應,不召而自來,彈而善謀,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。
卅九章
若民恆且不畏死,奈何以殺懼之也?若民恆是死,則而為者,吾將得而殺之,夫孰敢矣!若民恆且必畏死,則恆有司殺者;夫,代司殺者殺,是代大匠斫也;夫,代大匠斫者,則希不傷其手矣!
四十章
人之飢也,以其取食稅之多也,是以飢;百姓之不治也,以其上有以為也,是以不治;民之輕死,以其求生之厚也,是以輕死。夫,唯無以生為者,是賢貴生。
卌一章
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恆韌堅強;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曰:堅強者死之徒,柔弱微細生之徒也。兵強則不勝,木強則恆。強大居下,柔弱微細居上。
卌二章
天下之道,猶張弓者也。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,有餘者損之,不足者補之。
故,天之道,損有餘而益不足;人之道則不然,損不足而奉有餘。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?唯有道者乎?
是以,聖人為而弗有,成功而不居也;若此,其不欲見賢也。
卌三章
天下莫柔弱於水,而攻堅強者,莫之能勝也,以其無以易之也。水之勝剛也,弱之勝強,天下莫弗知也,而莫之能行也。
故,聖人之言云曰: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,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,正言若反。
卌四章
和大怨必有餘怨,焉可以爲善?
是以,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。故,有德司介,無德司撤。夫,天道無親,恆與善人。
道篇
卌五章
道可道也,非恆道也;名可名也,非恆名也。無,名萬物之始也;有,名萬物之母也。
故,恆無欲也,以觀其眇;恆有欲也,以觀其所噭。兩者同出,異名同謂。玄之有玄,衆眇之門。
卌六章
天下皆知美爲美,惡已!皆知善,訾不善矣!有無之相生也,難易之相成也,長短之相刑也,高下之相盈也,意聲之相和也,先後之相隨也,恆也!
是以,聖人居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萬物昔而弗始也,為而弗志也,成功而弗居也,夫唯弗居,是以弗去。
卌七章
不上賢,使民不爭;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;不見可欲,使民不亂。
是以,聖人之治也,虛其心,實其腹,弱其志,強其骨,恆使民無知無欲也,使夫知不敢,弗為而已,則無不治矣!
卌八章
道沖而用之,有弗盈也。潚呵!始萬物之宗。銼其兌,解其紛,和其光,同其塵。湛呵!始或存。吾不知誰子也,象帝之先。
卌九章
天地不仁,以萬物爲芻狗;聖人不仁,以百姓爲芻狗。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輿?虛而不屈,踵而愈出。多聞數窮,不若守於中。
五十章
浴神不死,是謂玄牝;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之根;綿綿呵!若存,用之不堇。
伍一章
天長地久,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也,故能長生。
是以,聖人芮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,不以其無私輿?故能成其私。
伍二章
上善治水,水善利萬物而有靜,居衆之所惡,故幾於道矣!居善地,心善潚,予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踵善時。夫唯不靜,故無尤。
伍三章
持而盈之,不若其已;端之允之,不可長葆之。金玉盈室,莫之守也;貴富而驕,自遺咎也;功遂身芮,天之道也。
伍四章
戴營帕抱一,能毋離乎?摶氣致柔,能嬰兒乎?修除玄藍,能毋疵乎?愛民栝邦,能毋以知乎?
天門啓闔,能爲雌乎?明白四達,能毋以知乎?
生之,畜之,生而弗有,長而弗宰也,是謂玄德。
伍五章
卅輻同一轂,當其無,有車之用也;然埴爲器,當其無,有埴器之用也;鑿戶牖,當其無,有室之用也。
故,有之以爲利,無之以爲用。
伍六章
五色使人目明,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,難得之貨使人之行仿,五味使人之口爽,五音使人之耳聾。
是以,聖人之治也,為腹不為目。故,去疲取此。
伍七章
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。何謂寵辱若驚?寵之爲下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寵辱若驚。何謂貴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也;及吾無身,有何患?
故,貴為身於為天下,若可以拓天下矣!愛以身為天下,汝可以寄天下矣!
伍八章
視之而弗見,名之曰微;聽之而弗聞,名之曰希;抿之而弗得,名之曰夷。三者不可至計,故捆而爲一。一者,其上不攸,其下不忽。尋尋呵!不可名也,復歸於無物,是謂無狀之狀,無物之象,是謂忽望。隨而不見其後,迎而不見其首;執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,以知古始,是謂道紀。
伍九章
古之善爲道者,微眇玄達,深不可志。夫唯不可志,故強為之容曰:與呵!其若冬涉水;猷呵!其若畏四鄰;嚴呵!其若客;渙呵!其若凌澤;沌呵!其若朴;渾呵!其若濁;莊呵!其若浴;
濁而情之餘清,汝以重之餘生。葆此道,不欲盈;夫唯不欲盈,是以,能襲而不成。
六十章
至虛極也;守情表也;萬物旁作,吾以觀其復也。天物云云,各復歸於其根,曰靜;靜是謂復命;復命,常也;知常,明也;不知常,妄;妄作,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沕身不怠。
陸一章
大上,下知有之;其次,親譽之;其次,畏之;其下,母之。信不足,案有不信。猷呵!其貴言也。成功遂事,而百姓謂:我自然。
陸二章
故,大道廢安有仁義?知快出安有大僞?六親不和安有畜慈?邦家亂安有貞臣?
陸三章
絕聖棄知,民利百負;絕仁棄義,民復畜慈;絕巧棄利,盜賊無有。此三言也,以爲文未足,故令之有所屬:見素抱樸,少思而寡慾,絕學無憂。
陸四章
唯與訶,其相去幾何?美與惡,其相去何若?人之所畏,亦不可以不畏人。望呵!其未央才。衆人熙熙,若鄉於大牢,而春登台;我泊焉未佻,若嬰兒未咳,累呵!如無所歸。衆人皆有餘,我獨遺。我禺人之心也,純純呵!鬻人昭昭,我獨閽呵!鬻人蔡蔡,我獨閩閩呵!忽呵!其若海;望呵!其若無所止。衆人皆有以,我獨聞以悝;吾欲獨異於人,而貴食母。
陸五章
孔德之容,唯道是從;道之物,唯望,唯忽。忽呵!望呵!中有象呵!望呵!忽呵!中有物呵!幽呵!鳴呵!中有請吔!其請甚真,其中有信,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順衆父。吾何以知衆父之然?以此。
陸六章
炊者不立,自視不章,自見者不明,自伐者無功,自矜者不長。其在道曰:餘食贅行,物或惡之,故有欲者弗居。
陸七章
曲則金,枉則定;窪則盈,敝則新;少則得,多則惑。
是以,聖人執一,以爲天下牧,不自視故明,不自見故章,不自伐故有功,弗矜故能長,夫唯不爭,故莫能與之爭。古之所謂曲金者,幾語讒?誠金歸之。
陸八章
希言自然。飄風不終朝,暴雨不終日,孰為此?天地而弗能久,有況於人乎?
故,從事而道者同於道,德者同於德,失者同於失。同於德者,道亦德之;同於失者,道亦失之。
陸九章
有物昆成,先天地生。蕭呵!繆呵!獨立而不垓,可以爲天地母。吾未知其名,字之曰:道。吾強爲之名曰:大。大曰筮,筮曰遠,遠曰反。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;國中有四大,而王居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七十章
重爲輕根,輕爲躁君。是以,君子衆日行不離其輜重,唯有環官燕處則昭;若若何,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?輕則失本,躁則失君。
柒一章
善行者無撤跡,善言者無瑕適,善數者不以籌策,善閉者無關籥而不可啓也,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。
是以,聖人恆善救人,而無棄人,物無棄財,是謂神明。故,善人,善人之師;不善人,善人之齎也。不貴其師,不愛其齎,唯知乎,大眯,是謂眇要。
柒二章
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溪,恆德不離;為天下溪恆德不離,復歸嬰兒。知其白,守其辱,為天下浴,恆德乃足;為天下浴恆德乃足,復歸於朴。知其白,守其黑,為天下式,恆德不忒;為天下式恆德不忒,復歸於無極。朴散則爲器,聖人用則爲官長。夫,大制無割。
柒三章
將欲取天下而為之,吾見其弗得已。天下,神器也,非可為者也。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
物,或行或隨,或炅或熱,或吹或唑,或坯或墮。
是以,聖人去甚,去大,去楮。
柒四章
以道佐人主,不以兵強於天下,其事好還。師之所居,楚棘生之,善者果而已矣,毋以取強焉。果而毋驕,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毋得已居,是謂果而不強。物壯而老,是謂之不道,不道早已。
柒五章
夫,兵者不祥之器也,物或惡之,故,有欲者弗居。君子居則貴左,用兵則貴右,故,兵者非君子之器也,兵者不祥之器也,不得已而用之,銛襲爲上;勿美之,若美之,是樂殺人;夫樂殺人,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!
是以,吉事上左,喪事上右。是以,偏將軍居左,上將軍居右,言以喪禮居之也,殺人衆以悲依立,戰勝以喪禮處之。
柒六章
道恆無名,朴唯小,而天下弗敢臣;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賓。
天地相合,以俞甘洛;民莫之令,而自均焉!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。
夫,亦將知止,知止所以不殆。俾道之在天下也,猶小浴之與江海也。
柒七章
知人者知也,自知者明也,勝人者有力也,自勝者強也,知足者富也,強行者有志也,不失其所者久也,死不忘者壽也。
柒八章
道,渢呵!其可左右也,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。萬物歸焉而弗爲主,則恆無欲也,可名於小。萬物歸焉而弗爲主,可名於大。
是以,聖人之能成大也,以其不為大也,故能成大。
柒九章
執大象,天下往,往而不害,安平大;樂與餌,過格止。故,道之出言也,曰:
談呵!其無味也,視之不足見也,聽之不足聞也,用之不可既也。
八十章
將欲拾之,必古張之;將欲弱之,必古強之;將欲去之,必古與之;將欲奪之,必古予之,是謂微明。友弱勝強,魚不可脫於潚,邦利器不可以視人。
捌一章
道恆無名,侯王若守之,萬物將自為;為而欲作,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朴;闐之以無名之朴,夫將不辱;不辱以情,天地將自正。
道可道也,非恆道也。名可名也,非恆名也。
無名萬物之始也;有名萬物之母也。
故恆無欲也,以觀其眇;恆有欲也,以觀其所噭。
兩者同出,異名同胃,玄之有玄,眾眇之門。
道可道也,非恆道也。
第一個「道」(名詞)指宇宙的本體及其規律,在宇宙萬物(包括神)誕生前已恆久存在,老子不知其名,免強給其取名字為「大道」。第二個「道」(動詞)指引導、實踐。
「道」是可以引導實踐的,但我們所知所行的「道」,不是恆久存在的「道」。
AI
這句話出自《道德經》的第一章,可以翻譯為「可說出的道,不是恆久的道」,或者「可以被說的道,不是永恆的道」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指,真正的道是無法被言語所表達的,言語只能描述道的形式而不能真正揭示其本質。因此,任何言語或概念都無法準確地描述道的真正含義,只有通過個人的直覺和體驗才能真正領悟到道的本質。
這句話也強調了道家哲學中的某些核心概念,例如「無為而治」和「道法自然」,這些概念強調了放棄控制和順應自然的重要性,以獲得真正的和諧和平衡。
通行本: 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把「恆」改成了「常」,是為了避諱漢文帝劉恆的名字。
【箴言】 4:11我教你走智慧的道,引導你行正直的路。
名可名也,非恆名也。
第一個「名」(名詞)指人或事物的稱謂,第二個「名」(動詞)指起名字。
人或事物是可以命名的,但我們所命的名,不是他們一直以來或真實的名稱。
這句話也出自《道德經》的第一章,可以翻譯為「可名的名,不是恆久的名」,或者「可以被命名的名字,不是真正的名字」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指,名字或語言只能描述事物的外在表象,無法揭示事物的本質。因此,雖然我們可以使用名字來描述事物,但這些名字只是一種表象,不能真正代表事物的本質。
這句話同樣強調了道家哲學中的「無為而治」和「道法自然」的思想,強調了放棄對世界的控制和追求自然的重要性。它提醒我們不要被名字或語言所限制,而應該通過直覺和體驗來理解事物的本質。
總之,這句話強調了語言和名字的有限性,以及通過直覺和體驗來領悟事物本質的重要性。
無,名萬物之始也;有,名萬物之母也。
無名,萬物之始也;有名,萬物之母也。
(無、無名)乃萬物之始,萬物由'無'而來。
(有、有名)乃萬物之母,有由'無'而來,萬物由「有」而來。「無」生「有」,「有」生萬物。
這句話強調了「無」和「有」兩個概念的相互依存和互為補充的關係。在這裡,「無名」指的是沒有名字或形式的無限潛力和虛無狀態,代表著萬物的起源和根源。而「有名」則指的是被命名和形成了名字的物體或概念,代表著萬物的具體化和表象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,所有事物的起源都是無名的,只有在通過被命名或形成表象之後,才能被認知和理解。因此,「無」和「有」兩個概念是相互依存的,需要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完整的世界。
這個觀點也反映了道家哲學的「無為而治」和「道法自然」的思想,強調了放棄對世界的控制和追求自然的重要性。它提醒我們需要超越表象和名字的限制,通過直覺和體驗來認知和理解事物。
總之,這句話表達了一個深刻的哲學觀點,強調了「無」和「有」的相互依存和互為補充的關係,以及通過超越表象和名字的限制來認知和理解事物的重要性。
兩種段句都有人用,「無」名叫萬物之始,「有」名叫萬物之母。或「無名」是萬物之始,「有名」是萬物之母。重點是他們是萬物之始和萬物之母。
通行本: 無名天地之始;有名萬物之母。
故恆無欲也,以觀其眇;
在「無欲」狀態下觀察到「妙」的基礎上,按照人類的目的,參與其中,施加影響,以便觀察事物的進一步演化,目的是尋找到能為人類所用的規律。
這句話出自《道德經》第一章,可以翻譯為「故常無欲,以觀其妙」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,只有保持無欲無求的狀態,才能夠真正觀察和領悟世界的奧妙。如果我們帶著欲望和執著去看待世界,就會被物質和表象所迷惑,而無法真正領悟事物的本質和深層含義。
這個觀點也反映了道家哲學中的「無為而治」和「道法自然」思想,強調了放棄對世界的控制和追求自然的重要性。它提醒我們要超越欲望和執著的束縛,以一種純粹的態度去面對世界,這樣才能真正領悟道的奧妙和精神。
總之,這句話強調了無欲無求的重要性,以及通過超越欲望和執著的束縛來領悟世界的奧妙。
恆有欲也,以觀其所噭。
恆定的保持主觀能動之欲,就可以觀察到萬物依賴「道」而存在時,所發出的各種聲音。
「徼」是一個古代的詞語,意思是「邊界」或「極限」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人們經常有欲望,想要超越自己的極限,探索未知的領域。這種欲望可能會推動人們不斷進取,不斷創新,但也可能會導致人們追求過度,超越自己承受的極限,產生不良後果。
這句話所表達的寓意是,欲望本身並不是好或壞,它取決於我們如何去面對和處理它們。如果我們能夠保持適度和平衡,控制欲望的衝動,就能夠在安全範圍內探索和發現新的可能性和機會。如果我們無法控制欲望,就可能會冒險超越自己的極限,面臨風險和挑戰。
總之,這句話強調了欲望的兩面性,提醒我們需要在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中保持適度和平衡,避免冒險和超越自己的極限。
噭(jiào),本意是吼,有呼叫的意思。引申一下的話,就是泛指萬物所發出的各種聲音。
討論
禪修欲界
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浴得一以盈,侯王得一而以爲正,其致之也。謂天毋已清將恐裂,謂地毋已寧將恐發,謂神毋已靈將恐歇,謂浴毋已盈將恐渴,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。故,必貴而以賤爲本,必高矣而以下爲基。夫是以,侯王自謂孤寡不穀,此其賤之本與?非也。故,致數與,無與。是故,不欲祿,祿若玉,硌硌若石。
這段文字出自《道德經》第三十八章,可以翻譯為:
"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浴得一以盈,侯王得一而以為正,其致之也。謂天毋已清將恐裂,謂地毋已寧將恐發,謂神毋已靈將恐歇,謂浴毋已盈將恐渴,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。故,必貴而以賤為本,必高矣而以下為基。夫是以,侯王自謂孤寡不穀,此其賤之本與?非也。故,致數與,無與。是故,不欲祿,祿若玉,硌硌若石。"
這段文字主要強調了“得一”的重要性,以及在不同的領域中,如何通過保持平衡和避免過度來實現“得一”。
文中列舉了不同領域的例子,如天得一以清、地得一以寧、神得一以靈、浴得一以盈、侯王得一以為正。這些例子都強調了保持平衡和避免偏頗的重要性。
接著,文中提到了“必貴而以賤為本,必高矣而以下為基”的觀點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即使在高貴的地位上,也需要以謙卑和質樸為基礎,才能保持平衡和穩定。否則,就會出現失衡和崩潰的情況。
最後,文中提到了“不欲祿,祿若玉,硌硌若石”的觀點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不要過於追求財富和地位,以免失去平衡和自由。相反,應該保持謙虛和平衡,像玉石一樣堅定不移,不受外在環境的干擾。
上士聞道,堇能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,弗笑不足以爲道。
是以,建言有之曰:明道如費,進道如芮,夷道如類,上德如浴,大白如辱,廣德如不足,建德如偷,質真如渝,大方無禺,大器免成,大音希聲,天象無刑,道隱無名。夫唯道,善始且善成。
這段文字主要強調了道的價值和修行的難度。高尚的人聽到道後會勤奮地實踐,中等的人則會猶豫不決,下賤的人則會大笑。但即使下賤的人笑,如果他不理解道,他就不能真正領悟到它的價值。
接下來的幾句話中,列舉了一些關於道的特性和修行的建議。其中,“明道如昧”表示要深入理解道的真諦,卻不能沉迷於表象;“進道如退”表示要勇往直前,但要保持謹慎;“夷道如顛”表示要保持平衡,避免偏頗;“上德如谷”表示要謙虛謹慎,不張揚;“大白如辱”表示要坦誠直率,不懼被誤解;“廣德如不足”表示要不斷追求進步;“建德如偷”表示要悄悄地不斷積累德行;“質真如渝”表示要保持真誠,不變其心;“大方無隅”表示要包容一切,不偏不倚;“大器晚成”表示要耐心等待,不急功近利;“大音希聲”表示要安靜內敛,不張揚自大;“天下難行之,吾孰為誰?”表示道德修行的難度之大,世間有幾人能夠做到?
這段文字強調了道的運作方式和萬物生成的過程。其中,“反者道之動”表示道是一種逆向運動,即不斷反轉和調整,以達到平衡和和諧。在道的運作中,反向運動是必不可少的,它可以保持事物的動態平衡和循環運轉。
接下來的“弱者道之用”則表明道的力量不在於強大和霸道,而在於柔弱而有彈性。道能夠以柔克剛,以寬容包容萬物,使萬物得以和諧共存。
最後一句話“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”則是強調萬物生成的過程。所有的事物都是由有變成無,由無變成有,從而實現生生不息的循環。這也意味著,萬物的生成和消亡是一個永恆的過程,這個過程中包含著道的運作和萬物的成長。
五章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;萬物負陰而抱陽,中氣以爲和。
天下之所惡,唯孤寡不穀,而王公以自名也。勿或,損之而益,益之而損。故人覲殷死,議而教人,強良者不得死,我將以爲學父。
這段文字涉及到了道、萬物生成的過程以及人生的道理。
其中,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”表明了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,一切事物的生成都源自於道。道生成一,一分化為二,二再結合形成三,最終生成萬物。
接下來的“萬物負陰而抱陽,中氣以為和”強調了萬物生成的過程中陰陽的平衡和中和的重要性。萬物包含陰陽兩極,要保持平衡才能和諧共存。而中氣則是平衡這個過程的關鍵,只有中氣充足,才能保持陰陽平衡,實現和諧。
接下來的“天下之所惡,唯孤寡不穀,而王公以自名也”指出了社會中的一些問題,尤其是富貴人士以自己的名號來稱呼自己,這種行為會讓人們對他們產生厭惡之情。相比之下,孤寡不穀的人反而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和關懷。
最後一句話“勿或,損之而益,益之而損”表明了適度的節制和調整的重要性。在生活中,過度的追求和擁有會導致損失,而適度的節制和調整則能夠使事物獲得更好的發展。
在這段文字的最後,提到了教人的重要性,並表示願意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後人,並以此為學父。而強者之所以無法死去,是因為他們的精神和行為對後人有所啟發和影響,這種影響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永恆的存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